中国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新证据
贫血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超过 5.71 亿女性因缺铁和其他原因而面临健康不良的风险。这项在中国进行的全国性人口研究的目的是估计育龄妇女贫血的患病率,研究地理差异,并研究贫血与代谢因素(特别是超重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美年医疗集团系统的数据,深入了解贫血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2019 年至 2021 年间,全球贫血患病率...
中国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新证据
贫血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超过 5.71 亿女性因缺铁和其他原因而面临健康不良的风险。这项在中国进行的全国性人口研究的目的是估计育龄妇女贫血的患病率,研究地理差异,并研究贫血与代谢因素(特别是超重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美年医疗集团系统的数据,深入了解贫血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2019 年至 2021 年间,全球女性贫血患病率略有下降,患病率从 2013 年的 28.5% 上升至 2019 年的 29.9%。贫血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营养缺乏和慢性感染。在中国,贫血的患病率因人口和地理区域而异,自 2010 年以来观察到的风险不断增加。该研究重点关注 18 至 49 岁的非孕妇,并将贫血定义为根据海拔调整后血红蛋白浓度 <120.0 g/L。贫血的患病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中度和重度贫血合并为中度和重度贫血。 研究显示,总体贫血患病率为 15.8%,其中 41.5% 为中度及更严重贫血。贫血在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其中 40 至 44 岁女性的患病率最高。贫血患病率地域差异显着,西藏患病率最高,贵州最低。该研究还发现贫血与肾功能受损以及剖腹产史之间存在正相关,而超重和肥胖与一般性贫血呈负相关,但与中度和更严重的贫血呈正相关。结果表明,代谢因素在贫血的患病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强调需要制定解决贫血和代谢紊乱的综合策略。 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关注城市地区以及缺乏识别贫血亚型的临床记录。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该研究仍提供了对贫血患病率的可靠估计,并强调了在减少贫血策略中考虑地理和代谢因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呼吁更多地关注育龄妇女的贫血,并表明管理代谢危险因素可能对于减轻贫血负担至关重要。
资料来源:
鲍 H.,等人。 (2024)。中国育龄妇女不同严重程度贫血的患病率、地理差异以及与代谢因素的关系:一项全国性的、基于人群的研究。 医学前沿。 doi.org/10.1007/s11684-024-1070-x 。